2018年4月7日
敬拜讚美的一個思考:敬拜其實是一場靈修
不知幾時開始,一些人總以為敬拜讚美就是唱幾首詩歌,在編排上先快歌然後慢歌最後中版歌就是「黃金組合」,預先編定的樂曲,或如遇上一兩位造詣超凡的樂手,在過場位中,要求他發揮即興的技術,就是美好的敬拜。又或者,比較優秀的帶領者,認定善用經文與禱文的運用,加上自己及伴唱有著當代舞台表演的藝術奔放,再加上一點點從心而發的激發,或把握所謂某個感動點上,嗚咽/叫一聲,從而以台下的弟兄姊妹會否大聲唱頌、流淚或集體舉手作為一個指標。這就是所謂敬拜讚美的成與敗了。
但這是事實的全部(All of the facts)?還是她只是事實的部份(A part of the facts)?
如果她不是事實的全部,那麼,究竟敬拜讚美還有一個怎樣的想望空間(be sick for/desirable)?如何避免她不是變成儀式化的消費產物(Stuff of Consumerism)?她仍是甚麼或她不是甚麼(to be or not to be)她內中還能生發(multiply)出甚麼來?
湯格力認為(Gary Thomas)發現,許多基督徒在敬拜上往往流於墨守成規(extremely conservative /old-fashioned),只有例行的形式,而沒有活潑地與神交往。原因是他們不能在靈修中找到得力的泉源。
湯格力在他的著作《神聖的通道》(Sacred pathways)一書中提到與神親近的九個途徑:自然主義者喜歡在大自然中表達對神的愛;感覺主義者在敬拜中使用他們的感官,不只用耳朵,也用視覺、味覺、嗅覺、觸覺來表達對神的愛;傳統主義者通過儀式、禮拜、表徵以及固定的形式中敬拜親近神;禁欲主義者喜歡以獨處和簡單的生活方式親近神;行動主義者透過與罪惡對抗,與不公義爭戰和建立更好的世界去愛神;服務主義者以愛他人和滿足他人的需要,來表達對神的愛;熱心主義者以歡慶來愛神;沈思默想者以切慕敬愛的心愛神;知識份子則用心研讀來表達對神的愛。
他認為沒有一種敬拜以及與神為友的方式是「放諸四海而皆准的」;但可以確定的一點是,如果你不是以神創造的無偽的你去敬拜祂,你一定不能叫神得著榮耀。神要你做你自己。「父所要尋找的,是那些在神面前以單純誠實的心,獻上敬拜的人」。
事實上,如果是這樣的思考進向, 湯格力的說法讓我們可以對敬拜有一個新的想望。敬拜本身不僅是一場帶領,正確來說是一場集體靈修。意思是,帶領者不是無意義或純技術的音樂帶領,在那裡,也不是找空隙演說禱文或呼喊,而是帶領者透過詩歌或音樂,從而與一眾會眾在崇拜中靈修。
「靈修」(Spiritualis)一詞翻譯自希臘字“pneumatikos“(符合聖靈的/充滿聖靈的)。靈修的意思是源自聖靈的生活。基督信仰的靈修是以耶穌基督的精神為導向,即在養成靈修生活時一再地參考耶穌的言行和教誨,以及他救贖及解放的作為。靈修是不斷讓自己受耶穌精神滲透、讓自己變化、以耶穌的精神來營造這個世界的一條路。
靈修是一種具體的幫助,幫助我們以另一種方式來度過日常的生活。現今有許多人覺得被每天的工作、家庭以及職業中的種種挑戰壓得很重。如果我們能汲取聖靈之泉來生活,我們就能得著滋潤。正如海水漲潮的時候,看不清楚海底有些什麼。唯獨退潮的時候,海底的垃圾就看得一清二楚。生命高潮的倣候,心中的污穢總是藏得很好,當生命低潮時候,就可以看清心中隱藏的污穢。當生命低潮的時候,正是好好清理內心垃圾的時。每一次的敬拜讚美,是一場為會眾滋潤與清理,也包括帶領者自己的一場靈修。
當然,一場強調敬拜就是靈修的聚會,如果他本身已沒有靈修(簡稱日久失收),又或者,不熟悉聖經的話/沒有活出聖經的話,這就像超級跑車沒有方向盤一樣,是會失控的,台上一切聲嘶力竭呼籲的「對準神」也只是淪為一種自我催眠,但反之,如果那是一場真誠而深度的靈修,如果那是一場祈求神的臨在、更新與淨化,如果那是一場開放心靈被神觸碰的空間。
真正的靈氣,真實的神人相遇,真摯的生命遇化,那從神而來美善的力量都能歷驗。
2018年4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