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了
主耶穌在十字架上僅有的七句話,其中一句是:「成了。」(約十九30),簡單的兩個字,古往今來,不知多少學者一直深究其所言。
事實上,不僅我們渴望知道主究竟成了甚麼,我們也是活在一個講求「成了甚麼」的時代,我們的視線總落在社會上的成功人士身上,我們的討論離不開誰成就(或我成就)了甚麼,我們的內心總以追求無止盡的成就作為肯定自我價值的泉源。
但弔詭的是,十字架的「成了」其實壓根兒充滿諷刺與感慨。它諷刺的所在點,是主耶穌在被釘之前的三年,趕鬼醫病、建立門徒、吸引千萬群眾夾道歡迎,但這一位曾是最受萬眾期待及歡迎之天子驕子,卻在人生最後的旅途,孤單地走往那十架的苦路。在那裡,沒有一個人願意站出來聲援他,也沒有一個人跟在他身邊,門徒及群眾忽然樹倒猢猻散。在人看來,此情此景,彷彿標誌著主耶穌過去三年半所做的一切事變得虛空,煙消雲散。你試想想,如果換了是我們,我們會說甚麼?我們會說「成了」,還是會更大的可能是氣餒地說一句「算了!」,甚或憤怒地的:「一切都完了!」
所以,主耶穌這句話弔詭的感慨點是在這惡劣的處境上,祂竟仍能一路走來,依舊清醒知道自己降生的意義與任務,試問有幾多人能夠做到?我們可能見得更多的是無論世界,甚至教會,我們都爭先恐後在將自己一刻的成就,如教會增長,急不及待地分享;又或者當我們的教會面臨倒退或挫折時,便已意興闌珊,同樣急不及待地請辭,尋找新的工場。兩者最大的特點都是以成就這外加條件,作為自我的肯定或否定的唯一指標,而不是從蒙召或呼召這內心深處的呼喚,作為勝不驕敗不餒的動力。
而「成了」另一個有趣的地方是,從希臘文的字根上,它有完成式的意涵(perfect tense)。但你不妨細心想想,主耶穌受死一刻,他所說的「成了」嚴格來說沒有真正成就了甚麼,而是在三天以後,祂正式的復活才是完全成就了人類的贖價,除去世人的罪孽,成就了人類的救贖大業,也成為了神與人之間的中保,也正式代表著主耶穌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所以當刻的成了不是主耶穌完全成了,而是祂完成了自己的部份,將主權或終極結果交託了天父,由天父施行其復活的大能。誠然,當今日很多人總糾結得失成敗繫於自己身上,總以為教會(神的國)的興衰要透過你或我的雙手去創出來,其實我們何時才能洞見,摩西、約書亞、大衛,甚至主耶穌這些被神使用的僕人,他們的強大處不是看見自己的強大,而是看見自己的軟弱與限制;他們的感動處不是將自己的恩賜最大程度地發揮,而是謙卑地懇求天父的臨在及洞見是一切的最大主權。
世間與天國的路從來都是不相為謀,世界的道路離不開成功與成就,世界的法則壓根兒是森林定律:弱肉強食。天國的道路卻是一條沒有英雄,只有僕人,沒有成王敗寇,只有忠於召命,沒有得失在咫尺間,而是注目永恆中的道路。
鄭家輝牧師《同文收錄於2016年3月30日 時代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