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來的接續與傳承
根據約書亞記第一章的記載(一1-9),摩西死後(1節),神親自確認摩西對約書亞的任命(申卅四9)。祂將征服迦南的領導責任交付他(2、3 節),指定地的疆界(4節),又以祂恆常的同在來鼓勵他(5、9節),並且期望他熱心遵從「摩西的律法」,亦即是在申命記所頒佈的律法(參申卅一9、 24-26;書廿三6),以致可以達成他的使命(書一7、8)。讓摩西帶領以色列人入迦南的任務,在約書亞身上得以延續。
如果將摩西和約書亞兩個人物作一比較,大多數的學者都會同意,他們一些屬靈的經驗十分相似,例如過紅海與過約旦河,面對戰役時舉手得勝(出十七11)與日月停頓(書十12),但無容置疑的是,他們兩人在帶領群眾的模式上,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方式:摩西設立了千夫長、百夫長的制度,而約書亞則採取了分地土的方法,首先指出瑪拿西半支派、呂便和迦得得到約旦河東的土地(十三7-32),然後緊接著各支派。完成後在各地方設立六處逃城(二十1-9)。
今年是回歸二十週年的時刻,回歸前後與二十週年的共通之處,我以為最少有二。第一是政局的變化令很多人的情緒處於動盪與不安,甚至再一次出現移民潮;第二就是回歸前不少堂會出現牧師移民潮而引起本地牧職,特別是堂主任荒涼的困局;今時今日城中熱話則是牧師退休潮而引起交棒,又或用一個城中熱話詞彙——「傳承」的困局。
有趣的是,很多討論堂會傳承的情況,坊間很多講座及文章的焦點是放在如何在現任退任前,將堂會現時成功的模式植根下去,務求代代相傳的接續下去,又或者如何訓練接班人擁有與退休者相同的帶領及思考模式。
先勿論這想法究竟是否過於看輕接任者的能力,以至為何要牢牢地固守所謂他們曾有過的軌跡(功勳),反而我想指出的是,當很多人喜愛用摩西及約書亞作為討論接班人與傳承群體的典範案例時,聖經不是正清清楚楚地告訴我們,他們是徹底地一代人做一代事,兩個人在帶領群體的模式上,不單止審時度勢,更正確地說是徹底的南轅北轍。
誠然,未來十年間,各宗派都會出現大量牧師退休潮的情況,難免令人憂心。但讓我們在回歸二十週年之時,毋忘昔日神一樣興起忠心侍主的僕人,死守故土,沒有遠走他方,當人以為絕望,神卻弔詭地讓香港教會綻發出不一樣的光芒,以致全港聚會人數,由九四年的199,056人,提升至一四年的310,187人。數字不是唯一,但數字卻輕輕地向每個屬神的人勸勉著,教會需要的不是英雄,神總能把軟弱變成剛強(林後十二9),不需恐慌,只需仰望。
願我們也去察驗自己,面對接棒潮,或面對新世代的青少年,我們所謂信任,所謂讓他們可以想像與發揮,願神察驗我們不是在玩弄著「鳥籠弄雀」式的遊戲,用自己的想像去牢牢限制他們的想像,用自己的熟悉去緊鎖他們所帶來那陌生,用自己的邏輯去限制他們的邏輯。
昔日主耶穌曾提醒人不能用人間的邏輯去想像天國的邏輯,因為天國的世界是「非人間的想像」,面對我們的教會,面對堂主任的更替,面對新一代的興起,我們是用人間的想像去想像他們,還是願意信靠得過那位歷史掌權的主,用祂天國的邏輯去想像、去放手、去信靠得過下一個二十年的教會?
鄭家輝牧師《同文收錄於2017年7月6日 時代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