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聖的浪漫
這是一個重視付出與回報的年代,每一個行動都渴望得到最大程度的結果,由報讀playgroup,升讀大學以至談婚論嫁,當中充滿數之不盡的計算。從經濟的角度,有人認定這種思維是渴望賺到盡。其實我以為未必人人都是貪得無厭之徒,但最低限度,很多人絕對不能「蝕」,更容不下自己的生命中,有「蝕底」這兩個字。
在約翰福音十二章中,記載一段著名的故事,文中記述婦人用貴重的香膏膏抹主耶穌,這行為你可能理解為婦人為主耶穌預備受死定或是婦人(信徒)對主應獻上最好的態度,但經文中有一個明顯的寫作對比是值得留意的,那對比是猶大。當猶大看見這貴重的香膏僅此用途,他衝口而出說:「這香膏可以賣三十兩銀子賙濟窮人」。當然,很多敬虔的基督徒會認為猶大不明白信仰的真義,人應該看重神過於其他事物,認定猶大對神大不敬。是的,拆毀總比建設易,評論總比易地而處來得簡單。
正如近代不少新約學者認為當日猶大或門徒其實在主復活前一直大惑不解,甚至不認同:為何主耶穌進入耶路撒冷時,不趁著大量群眾的集結而借勢推翻那霸權,而走去「受死」(送死)。
不少人當然可以站在道德高地去取笑門徒的「無知」,但弔詭的是,環顧四周,其實也不難發現猶大的思考方式。
在一年前的雨傘運動,不是遍地都渴望借勢推翻甚麼,甚至借主耶穌作為「學習對象」(wwjd)嗎?藉此告訴自己也告訴他人,大好良機豈能落空而回。
又或者,近年間,網上的基督徒不斷批判教會無道,牧養不佳,甚至有人提問「在後現代的社會中,還需要教會這實體嗎?」說到底,他們認為每星期用數小時返教會是浪費時間,尊敬神可以用其他更「實用」的方法替代(例如出街派物資)。
又或者,有些大型教會建堂時,大家都口誅筆伐地指斥他們好大喜功,而大多的論調都是為何不用建堂的資金來賙濟窮人。
甚至,當一個弟兄姊妹,學富五車,系出名門,卻走往全職事奉的路上,君不見不少他者總以為浪費了他的才華,何不投身社會,然後將取之世界的財富回饋神國不是更實際嗎?
更令人感慨的是,即或是牧職人員,當中不少人也總以投身大型教會為志向,因為他們心底會以為,豈能浪費我的人生在這狹小的小教會中?
如果這是現實,這是一個悲哀的現實。
如果我們認為猶大的錯是錯在太現實及過度計算,我們也不妨問自己,我們是否也是只懂計算,仍未能從心底體會基督那捨身之道?
誠然,真哪噠香膏在一些人看來是「浪費」,但有說這也是一種「浪漫」。「浪費」與「浪漫」,其實在實用的角度來看,殊途同歸,都係「嘥野」,但浪費與浪漫,一字之差,意境大不同。因為浪漫,那一百枝玫瑰即使不出三日會全數凋謝,你仍然渴望送贈你的愛人。因為浪漫,即使你用上一年時間,在澳洲每天其實不過是靠耕田飼養動物過活,甚至當你仰望晴空,你分不到自己身處的是否國內的農莊,你仍然覺得自己很浪漫,很值得。因為浪漫,每年你參與教會的短宣,除了飲飲食食唱首歌,你基本上無做過任何實事,你仍然覺得渾身都是宣教士的氣息。因為浪漫,有些男人在吃豆腐火腩飯時,會自豪地說:「這是男人的浪漫!」只有明白浪漫真義的人,才明白這俗世之間,那些計算的人,似乎贏卻是輸,似乎喜樂卻是憂傷,似乎自在卻是心被緊鎖。
主耶穌作為聖子,最令人費解的是,降生釘身受死是否唯一的救贖方法?為何主要浪費自己幾年的時光去完成一件事,主這樣的犧牲會否太「蝕底」?是的,這或者是主耶穌對人的浪漫,神的浪漫是對罪人的愛,正如主耶穌在曠野面對魔鬼的三個試探,祂可以用比十字架更有效益的方法令所有人相信祂是彌賽亞(如魔鬼的方法),但親愛的弟兄姊妹,道成肉身及十架的愚拙正正就是那大能的神子甘心選擇以軟弱無能的方式死去,為要承擔人性當中最醜陋腐敗的罪。
主耶穌的浪漫在於甘願為一群無可救藥的罪人,浪費自己的性命,並在十字架上經歷被天父分離和捨棄。
“God too has a hell, because He loves human beings.”——Jürgen Moltmann
這是神聖的浪漫。
在神聖的路上,願你和我也在十字架的路上,洞見並擁抱這「神聖的浪漫」。
鄭家輝牧師《同文收錄於2015年12月28日 時代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