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消費誰的教會
我們這個時代,消費主義肯定是大潮流,甚至有人戲言這是一個「我消費,故我存在」的世界。教育,是一種消費;愛情,又是一場消費,兩者同樣講求付出和回報。在人的眼中,所有人事物都是可被任意消費的產品。而很玩味的是,只要加上「消費」兩字,很多事情便能不喻而知似的,例如消費節日、消費式的愛情等等。甚至乎在近年,有人以為信仰都是一種消費,教會也是一種消費。而有些人更加將矛頭直接指向教會,認為正因為她自身庸俗與腐化引致教內出現了消費信仰或消費信徒的現象,甚至她本身也異變為「消費教會」。
因為消費,所以消費。本來,基督信仰本身正是在抗衡現代社會這種任意消費的心態。因為信仰的犧牲意義,壓根兒是抗衡了現代人的任意消費心態。所以,本來提醒人離開那惡者的網羅是無可厚非。
但弔詭的是,其實今日很多所謂對教會消費化的批評者,本身也壓根兒不過是殊途同歸,一樣的消費著教會。當他們批判講壇無道,傳廉價福音,小組格式化,佈道會樣版化,然後大聲疾呼地討厭教會顧客至上,又或是每每搶佔在道德高地之上去指摘教會沒有勇氣播《十年》或發聲保護馬屎埔,他們最喜歡的就是不斷質問「教會,你在哪兒」。但相當諷刺地,他們的受眾或聽眾其實都是教內的基督徒,更正確地說,他們其實是建築在他們所厭惡的教會之上。批判總比建設易,我有時會問,究竟有幾多個當中的批評者真的走入前線去了解傳福音的艱難與辛酸,他們最近一次與未信者或沒有基督教背景的人士論道已是何時?他們最近一次領人歸主是否已是陳年往事?又或者,他們可能已經久久沒有作前線關顧的探訪,他們甚或已經不多為臨終者或病患者禱告,否則,我很難想像為何他們能生發出一種道貌岸然,不吃人間煙火似的樣式,不斷地輕蔑教會的聖工。當他們批判教會正在出現大量的消費信徒,他們本身其實也不正是同樣地,接近不勞而獲、毫無代價地消費著教會一直用血汗和淚水換來的果子?
誠然,不同的教會確實存在不同的問題,但我們是不是能撫心自問,教會由始自終未能完美無瑕,其實不正是一份遺憾的存在宿命嗎?!不完美不存在強迫他人接受這命定,但我們是不是能容讓心底存著更多對教會「弔詭的敬意」——這敬意是,若沒有她不斷地在前線作您所謂愚昧、膚淺、荒謬多多的佈道或建立生命的工作;沒有她建立您眼中大量廉價的基督群體,您那重價恩典的培靈智慧又能再對誰高談闊論呢?沒有她那千蒼百孔的帶領或管理模式,您那超越時代又堅實的形而上的教會論豈不是英雄無用武之地?
或者,一個大學教授奢望幼稚園教師具有博士水平本身壓根兒就不切實際;於我,教會的不完美,也涉及世界與人的不完美。但究竟你看之為遺憾還是缺憾美,這需要更深的愛的信念,人與教會之間,本身就是要相互配搭,在建設中成長,而不是在排拒中分道揚鑣。
消費主義的可怕是每個消費者其實在其網羅下,愈發看不清,她所買的是慾望還是需要,她追求的是過癮還是踏實。正如,在近年冒起的社運以致社區關懷,我們究竟是在協助還是消費那些被邊緣化的人或受壓迫者?我們是與那他者緊扣度嚴寒,還是踏著別人的苦痛來奪取那至善的光環?
或者,誰消費誰,我被誰消費,我消費著誰,我們需要主的聖光照亮我們的心房。
鄭家輝牧師《同文收錄於2016年6月12日 時代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