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撒母耳
撒母耳作為以色列人中的重要角色,其幼年、壯年及老年三個人生階段,都要履行重要的職責。
對於撒母耳的一生,令人難忘的片段當然不能不提童子時期,他被神三次呼喚的經驗(撒上三1-18),有些人以為這是神對他一生服事方向的呼喚,但這是不正確的。事實是,神對撒母耳要說的,不是他的使命,不是他的人生,而是神要叫這位小小童子對尊貴的師傅以利祭司發出審判的預言。撒母耳記上二章 27- 36節的內容清楚指出,以利和他的兒子的問題,就是以利尊重他的兒子過於尊重神,竟以百姓美好的祭物自肥(撒上二29),而這預言更緊連著掃羅、大衛王朝,直至大衛逝世,預言才全部應驗。
同樣是屬神的家庭,一個是平民的主婦,一個是尊貴的祭司,卻走上兩條截然不同的道路。相同的禱告,神聽取哈拿的祈禱(撒上一19-20),以利卻以為哈拿喝醉酒(撒上一13);一樣的聲音,以利聽不到,反而是孩子撒母耳聽到神的呼喚(撒上三11-14)。兩代的小孩,以利的兩個兒子藐視神的祭物,哈拿卻到示羅獻上撒母耳,使他一生都歸屬神(撒上一21-28)。
故此,經文的重點不是指出撒母耳的人生,而是映照出兩個家庭/家族的道路。
常言道,一個人的身份,不等於一個人的生命實質。正如一個人擁有大學學位,並不等於他有學問;一個已婚人士,並不等於他重視他的婚姻。同樣,在信仰下長大的小孩,不等於他就是屬基督的人。但你可曾想過,作為父母的你、作為牧者的你(組長、實習組長……),你的心思與腳蹤或多或少決定了小孩(小羊)的深度?
我相信每一個屬神的父母都疼愛自己的孩子,都期望他們成材,也樂意給予他們最好的東西。但經文提醒每一位父母、每一位牧者、每一個服事神的人,生命的實質比身份更重要。
生命得福的道路不止於出身與地位,而是我們的視野,願我們擁有哈拿對神的視野,而不是以利對兒子的溺愛。也願我們所服事的,所生養的,是下一位童子——撒母耳。
鄭家輝牧師《同文收錄於2015年12月7日 時代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