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學懂「與你何干」
當主耶穌復活以後,約翰福音記載了三個神與人相遇的事蹟,即馬利亞傷心欲絕的哭聲,多馬徘徊在信任與懷疑的困惑,以及彼得那活在悔疚中的釋放。但當中有一個剪影其實是相當值得留心的,就是在約廿一20-22中,彼得剛剛才經歷了主耶穌對他的內心醫治,他話轉過來的第一個的問題,竟然是關注「這人」,他說:「主啊,這人將來如何?」而耶穌的回應是:「我若要他等到我來的時候,與你何干?你跟從我吧!」一問一答,箇中充滿張力與智慧。
事實上,不只彼得,無論世界還是教會,我們緊張成就總多於內心的呼召,我們在意人對自己的眼光多於自己是否表裡如一,甚至簡單但又極其真實的是,我們經常表面好奇(或關心),實質是「八卦」別人的景況,更甚者,我們可能不經不覺地把事奉的動力放在希望能克勝他者,希望在比較中作為肯定或否定神是否欣賞我們的指標。
但主耶穌簡單的一句話,不但只在問彼得,更問到我們每個人的心坎中,其實屬神的人最需要關心的應是甚麼?是身邊的朋友是否愛主或墮落?是隔籬教會是否有甚麼是是非非可以耳聞目測,然後娛樂至死一番?是我身邊的組長的小組有否增長或衰退?對主耶穌而言,我們第一優先的,應是問自己,有沒有始終如一,一心尊主為聖,有否無懼變更一意事奉主?有沒有忠於所託地將真道如實教導?主耶穌不單囑咐彼得,也囑咐我們,在天國的服事上,每個人要學懂定睛自己從神而來的呼召。
我所服事的教會現時有三個聚會地方,分別為太和、粉嶺及馬鞍山,其中不少新來賓都察覺並好奇地問我們,為何我們的場刊從不刊登聚會人數。我的回應是,我們不但不會刊登聚會人數,也不會張貼任何小組名單於壁報板上,究其一因,是我盼望自己,也盼望每個委身我們教會的肢體,不必注目在「點算人數」的事上,也不必在意其他戰友的「戰績」。我不只勉勵與我同行的每個事奉者,也是對自己的呼喚,人生如事奉,事奉如人生,人要學的,是專心自己的份;人要學的,是造就而不是咒罵,是建設不是拆毀,屬神的人應相信神有自己的計劃與道路,我們只須好好打那在我們面前的仗,跑那在我們的路,這已經神給人很大的功課,又或者,更正確的是:「這已經夠了」。
鄭家輝牧師《同文收錄於2016年4月7日 時代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