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保羅
昔日,保羅由迫害基督徒變成信主的人,很多基督徒都懷疑他,故此,在信主初期,他因不為使徒及早期教會所重用,惟有失意地回歸故鄉大數隱居。
幸好,神沒有放棄他,巴拿巴亦沒有忘記保羅。他不單曾主動接待保羅,領他見使徒(徒九27),更在安提阿信徒人數增加之時,他想起保羅的恩賜,主動到大數邀請保羅參與聖工,到安提阿服事。就是這樣,被喻為歷史上最重要的外邦使徒展開了其宣教工作的第一步。
而更令人感動的是,起初的宣教旅程由巴拿巴帶領,保羅是副手。由使徒行傳十三章1-7節是先提巴拿巴,然後提保羅,但到46節起,就開始用「保羅和巴拿巴」這種次序,50節同樣是用「保羅和巴拿巴」這種次序。這不單代表保羅漸漸顯露他的領導能力,也代表巴拿巴作為一個領袖,深明聖工應以神的國為第一優先,以自己的名望為次,服事不是求自己最大的益處,而是為神為人要得著最大的祝福。
誠然,在使徒行傳十三章裡面,保羅先被巴拿巴賞識及引薦,到被安提阿教會差派,到與巴拿巴拆夥,都是平實道來,讓讀者看見一幅立體的圖畫。雖然經文沒有特別點明是聖靈的介入;不過若果不是上帝的允許,事情又怎會發生呢?
原來,人生在世,即是在服事的路上,任你如保羅一樣,充滿恩賜與氣魄,遇上失意也不是甚麼的一回事,但我們要看得見的,不是強求際遇的順逆,而是能洞見保羅在中年失意之時,不曾自暴自棄,卻仍等候上主自己的時間表,到為主所用之後,仍不曾對人(如昔日不重用他,遠離他的使徒)心存怨恨,他存在的召命仍一路走來,始終如一——回應神的大愛,要將福音遍傳。對自己,任他之後權力再多,名望再高,他關注的仍不是外間的讚美,而是警醒自己的腳步,敏感自己的罪性,要作一個裡外一致的屬神的人。保羅對人生的態度,會提醒我們怎樣面對自身的「中年危機」嗎?
有言道,人生有三大誘惑:金錢、性慾與權力,願巴拿巴也同樣成為我們的激勵。權力不是用來肯定自己「服事的成就」,也不是用來滿足自己的身段,權力是成為別人的祝福,也學懂放手神的聖工,而更重要的是,讓我們學懂接受每個人生命的命定與召命,這命定無論是為主開山劈石或作他人嫁衣裳,也以神的國和神的義得著那最大的榮耀作第一優先。沒有巴拿巴那令人欣賞的氣度,保羅可能就從而湮沒在塵世上,沒有巴拿巴的提拔,保羅或許不能成為古往今來最重要的外邦使徒領袖。我們的心底又是否願意效法巴拿巴呢?成就及栽培的人,為主繼往開來?
「中年危機」是指人約於四十歲後出現的一種心理現象,在當中,會因為感到人生已進入倒數階段,認為自己開始步向死亡,相信身體會變差、工作上無希望、理想無法達到。出現的情緒包括:混亂、失望、無助、恐懼、沉悶、被困、及不滿現狀。人要憑甚麼走下去?願我們謹記,生命從不是往外索,而是往內尋,這種內,不是在尋覓自我,而是在生命中,敏感天父的呼聲,尋覓主基督的腳蹤,活在聖靈那仁愛、喜樂、節制等的果子中。
鄭家輝牧師《同文收錄於2017年6月23日 時代論壇》